天坛周记|基底动脉近期闭塞后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专栏 07月31日


作者:李新明,姜波,宋立刚,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天坛医院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团队周记

(2018.4.16-2018.4.20)

导·读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基底动脉近期闭塞后血管内介入治疗,具体如下。

病例详情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3年,加重20天”入院。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旋转,头晕时不敢行走,每次持续约2分钟。若头晕及视物旋转缓解后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晕沉感。每周发作2-3次,未正规诊治。20天前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每天均有发作,伴有视物模糊,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未见梗死病灶(图1)。


图1

头颅MRA示椎基底动脉未见显影(图2)。


图2

头颈CTA示基底动脉狭窄(图3-5)。


图3


图4

图5

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降压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


查体:NS(-)。


化验检查:血栓弹力图AA96.6%,ADP34.9%;LDL-C:1.06mmol/L。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 1 /日+氯吡格雷75mg 1/日)、降脂(可定10mg 1/日)及降压等治疗。


CTA∶基底动脉中远段狭窄(图6)。


图6

CTP:脑干及双侧小脑低灌注(图7)。


图7

DSA:左椎动脉开口低,全程纤细;右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AICA以远闭塞。右后交通动脉开放,经其可见基底动脉上段显影。(图8-10)。


图8

图9

图10

术前讨论


1.患者有后循环缺血症状,2月前CTA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入院后查DSA提示基底动脉中段闭塞,基底动脉病变进行性加重,后循环灌注提示相关区域低灌注,有介入治疗指征。


2.治疗策略: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近期闭塞,拟微导丝+微导管先通过闭塞处,再选用球囊扩张及放置支架。


3.相关风险:穿支闭塞;夹层、破裂;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开通失败等。

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 6F Guiding 导引导管至右椎动脉V2段远端,术中造影示基底动脉中段闭塞(图11)。


图11

路径图下沿导引导管送入Tracess微导丝(0.014″,200cm)携Echelon-10微导管, Tracess微导丝越过闭塞段,但微导管不能跟进至闭塞远端(图12,13)。


图12


图13

遂更换Transcend微导丝(0.014″,300cm)至右小脑上动脉,交换撤出微导管后使用Gateway球囊(1.5mm×9.0mm)对基底动脉闭塞段预扩张两次,第二次扩张时将微导丝调整至右大脑后动脉(图14,15)。


图14


图15

最后置入自膨式Neuroform EZ支架(3.0 mm×20mm),造影提示支架释放后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 3级(图16,17)。


图16


图17

术后查体同前,术后立即复查头CT见脑干、小脑高密度影,考虑造影剂滞留(图18)。


图18

4小时后复查头CT见脑干、小脑高密度影明显缩小,证实高密度影为造影剂滞留(图19)。


图19

术后CTA提示基底动脉支架通畅(图20)。


图20

后循环灌注较术前改善(图21)。


图21

患者自述头晕症状明显改善。

讨论

短期内(一般3个月内)闭塞的颅内疾患,如果闭塞段相对较短,远端存在正常血管床,可以考虑开通治疗。治疗过程中在穿越闭塞段时,注意力量控制,遇有阻力切忌强力跟进微导丝或者微导管,避免微导管及微导丝进入内膜下,我们体会这是提高操作成功率和减少穿支并发症的关键。
















文章评论(0)
提交评论
点击排行
01   邀·请·函|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巡讲·深圳站
02   重要通知|颈动脉班又双叒叕招生啦!
03   招生通知|脑静脉及静脉窦病变诊断和治疗培训班
04   依替巴肽注射液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第一批研究中心招募函
05   天坛周记|左椎动脉V4段长段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06   天坛周记|右大脑中动脉长段串联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07   会议通知|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0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09   ANGEL急诊取栓病例大赛·西安,总结经验再出发!
10   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巡讲再次来袭—西安市卒中防治新时代即将开启
推荐视频

联系我们:sjjrzx@hh-medic.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来福士写字楼7层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

北京和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8469号-2    京ICP证151024号    京卫计网审[2015]第0162号